退役军人大多十七八岁参军到部队,服役期间多以军事训练为主,生活较为规律,环境相对封闭,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方式十分有限。
退役后,就业难成了存在于退役军人之间的普遍问题。
当今是一个社会转型速度加快,逆向社会化强化,知识更新速度不断加速的互联网时代。
退役军人在部队、军校里所学的技术专业多是军事领域相关的专业,并不能直接运用到日常工作中,与社会需求之间存在差异错位。
随着社会分工的专业化、细密化,对于求职者工作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退役军人普遍存在——
欠缺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就业经验自身潜质未能得到充分挖掘,难以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应聘的过程中,不能够直接展现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以上都是造成退役军人“就业难”的主要原因之一。
身为团级军官的老郑转业时选择自主择业。他一心想着创业,开办一个国防基地。
当他把创业的想法告诉别人时,对方问了他几个问题:
当今社会什么行业比较吃香?现在的各种平台、新兴产业是怎样的?......
几个问题下来,老郑懵了。在看了几个战友盲目创业的例子后,他发现创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你在部队待了25年,不知道社会上发生了什么,行业什么现状你都不清楚,就想蒙头往前冲。”
老郑的创业冲动在听到这一番话之后降温了不少。转业后到底要做什么工作?他陷入了迷茫和焦虑。
和老郑一样,许多退役军人在求职时都面临诸多问题:
从部队出来后,自己能做什么,适合什么?当今社会中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军营到职场,对于退役军人而言,需要经历军人身份和心态的转变,即“再社会化”。
社会文化的吸收与内化、社会角色的学习和适应、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的调整等,都是战友们退役后的必修课。
一次机会,老郑接触到了宁波一家人力资源公司,对方问他是否愿意从事服务退役军人就业创业和军嫂灵活劳务的工作。
“我一听跟部队里关系很大,而且士兵回到地方后可能和我一样迷茫,我觉得这是很有情怀的一件事情,就答应了。”于是,他正式加入了这家公司。
老郑主要负责退役军人的适应性培训工作,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择业观引导。
“我会把我怎么从迷茫期过来,心态怎么转变的事跟他们分享,他们很喜欢听。因为我是兵,他也是兵,认同感强一点。”
但他也发现,和5年兵相比,一些年轻的两年兵不怎么听得进去。
他分析说,大部分两年兵退役后,又回到了学校。再加上确实太年轻,对就业创业的自主意识不强。
“5年兵就不一样了,二十四五岁回来之后要考虑的事情很多。成家、立业,还要赡养父母,经济压力比较大。”
“有的战友在部队每月可以拿将近1万元。但他去企业应聘的话,无法给企业创造同等价值,那企业凭什么给你1万元1个月呢?”
因此老郑强调,退役军人们在薪酬方面的心理预期要调整过来,树立正确的事业观。
如何调整?怎样树立?离开军营的第一步很关键。
近年来,全国各地市纷纷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帮助他们走好由军事人力资源向地方经济建设人才转变的关键一步,减少焦虑,转变观念,度过退役迷茫期,顺利实现角色转换。
在适应性培训期间,除了开设就业创业培训课程外,还会全方位为退役军人介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解读相关政策法规。
同时,引导退役军人结合性格特点、个人专长等实际情况,找准人生目标定位,调整个人发展预期,做好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数据显示,过去,大部分退役军人就业以保安、司机、辅警、协警等一般性岗位为主。
收入不高,缺乏成长空间,就业质量低与出路窄现象突出。
同时由于这些岗位对身体消耗较大、成长度低。随着年龄增大,不仅薪酬增长缓慢,身体又过度损耗,大多从事这些职业的退役军人在40岁以后可能面临失业等情况。
据相关资料显示,建国70多年来,退役军人群体在人力资源市场经历了从“优势凸显”到“优势下沉”,再到新时代的“优势再现”三个阶段。
新成立初期,我国80%以上的人口是文盲,人民军队最先投入扫盲运动。
军转干部往往是作为县乡一级的行政骨干力量,退役士兵往往是村队一级的建设骨干,文化水平超越同时期的绝大多数群众。
到了1999年,我国开始进行高校扩招,至今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累计超亿人,高学历开始在社会人力资源中凸显,市场人才需求开始以知识化、学历化、专业化为方向。
这种情况下,退役军人在人力资源市场中明显弱于大学生群体。
那么,新时代的退役军人有什么新的特点?
一方面,随着大学生征集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和应届毕业生征集比例的提高,高学历军人逐渐增加。
此外,当今职场中存在一种“沉睡的大学生”现象,一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忠诚度较低,跳槽频繁等现象突出。
而退役军人群体则是身体素质强、执行力强、忠诚度高的代表。
再加上科技兴军,部队里有大量高科技装备的操作者,都是有经验、有特殊技能的人才。
因此,新时代退役军人群体成为了一种特殊且宝贵的人才资源。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政府职能的转变,以及退役军人人数的逐年增加,原有的退役军人安置和服务制度已不能满足新时代退役军人的实际需求,面临新任务、新情况。
探索退役军人人才资源开发的新路径,成为破解退役军人“就业难”的金钥匙。
退役军人人才资源开发,决不单是提口号。
对此,浙江省宁波市提出了“三分类”的开发原则。他们将退役军人群体分成三类。
第一类是大学生退役士兵。
对这些人要加强政校企合作,实现“学历+能力”复合型人才培养。
第二类是5年及以上的老班长。
“5年兵在市场中往往最受欢迎”,宁波市退役军人副局长陈水良解释说,5年兵因为当过班长,执行力强,又有领导能力,能吃苦,主动性也很强。对于这类人员,主要是通过邀约配对等形式,鼓励他们直接进入到企业中去。
第三类是两年兵。
这些人年纪还很小,回来之后直接去企业前途也并不明朗。对这类人的重点就是鼓励他们重返校园,按“学历+技能”培养方向实现能力重塑。
此外,宁波还出台了全国首个退役士兵订单式培训实施办法,由用人单位发布岗位需求,完成培训后直接输送到用人单位,解决培训、就业“两张皮”现象。
据了解,去年以来,宁波已基本消除一般性的保安、司机等传统岗位,初步形成“争抢”退役军人人才资源的良好氛围。
说一千道一万,路在自己脚下,“硬核”保障还需匹配“过硬”能力。
破解退役军人就业难,除了靠国家和各级退役军人事务部门的推动和帮扶、社会的关注与支持,终究还是要靠退役军人自身的努力。
面对招聘市场和就业形势的变化,退役军人首先应当保持良好平和的心态,将过去归零,从新开始。
其次,及时查询并收集相关政策信息,充分利用有益政策。了解相关单位的招聘信息、最新动态资讯,加强对地方就业形势的认识。
其次,结合实际情况和爱好特长,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思考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
同时,与家人、朋友及战友保持密切的沟通是很有必要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乡或意向就业地的发展现状和前景,尽快熟悉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工作规则,形成良好的思维意识,提前进入情况,避免走弯路。
当然,解决退役军人就业问题,最重要的是抓住能力素质这一核心。
无论是退役军人,还是其他求职者,都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就业方向,思考清楚自己的职业规划,并针对它不断提升自身技能。
利用现有资源和平台、抓住点滴时间充实自己,弥补自身的短板弱项,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未来要往哪个方向发展,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过硬的专业技能,都能够帮助我们打一场有准备的“仗”。
脚踏实地纵然已是陈词滥调,但在职场中却永远适用。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先要确保自己的每一步都走得坚实。
读再多励志贴方法论、喝再多毒鸡汤,没有执行力,也打不了胜仗。
多尝试,多实践,永葆军人本色,才能在曲折前行中加速明晰自己的努力方向,应对未来的变化。
相信未来,过去大多数退役军人就业求职时面临的企业“要不要”问题,将实现向“有没有”的跨越。
也祝愿各位战友不畏艰难,开启人生新征程,实现人生新作为。
获取更多退役军人岗位资讯与最新岗位招聘信息,请关注退役人才网
Copyright C 20092014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沈阳爱兵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辽ICP备17019513号-2
地址: EMAIL:tuiyirencai@163.com